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赋能一座名城 绘就幸福教育底色
江南实验学校二十年:谱写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时代答卷”
记者 章翌 王厚明
本周末,杭州江南实验学校(简称江南实验)将迎来“二十岁生日”。时光的呼唤,正邀约着新老校友重聚母校,共叙前缘。
回望2005年,一所以“江南”命名的九年一贯制学校在钱塘江南岸拔地而起。校如其名,它自诞生之初,便将江南的诗意与书院的宁静融为一体,塑造出独特的教育气质。
二十年,于人生是弱冠风华,于江南实验,则是一段“年少有为”的奋进史:从滨江区与杭州第二中学合作高起点办学,到顺应时代由国有民办率先转制公办,再从一个单体学校发展为杭州义务教育阶段规模最大的教育集团,它用二十年写下一段不凡的成长轨迹。
这二十年,既见证了在高新区(滨江)这片创新创业的热土上,一所学校与区域发展同频共振、共育未来的历程;也见证了学校秉持“开阔的国际视野、和谐的身心发展、幸福的人生起点”的办学理念,一步步打造出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样本。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
从“脱胎名校”到“教育航母”的进化之路
时光从历史画卷上呼啸而过,每一笔都记录着时代的巨变。
2002年,杭州高新区和滨江区“两区合一”,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布局,让这片江边滩涂逐渐蜕变成创新创业的科技新城。随着大量创业者、外来务工者涌入这片热土,“让孩子在家门口上好学”,成为当时最迫切的民生需求。
滨江只是一个缩影。在21世纪初,杭州城市化进程加快,但优质教育资源依然集中在老城区。2004年,杭州召开全市基础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在全市推进名校集团化战略。
迎面滨江百姓的民生需求和杭州优质教育扩面的时代命题,到了2005年,滨江区教育局与杭二中携手破局,共同创办了江南实验学校。在首任校长徐承楠看来,这不仅是“名校+新校”集团化办学新路径的探索,也是百年二中的深厚底蕴与滨江创新基因的深度融合。
“当时不仅是校长,连一大帮中层都是二中出来的,我们新老师培训也都在二中进行。从创校之时起,二中的DNA就刻进了江南实验的办学文化里。”叶丽霞2005年大学毕业,就加入了这所初创学校。让她惊讶的是,首年招生在没有宣传的情况下,一大批家长慕名而来。“大家认的就是名校基因。”
学校第二任校长黄燕明曾对名校集团化有一番生动的解释:“‘名校+’最显著的影响,是名校可以为新校区直接注入成熟的办学理念和优秀的校园文化,这也让新校避免了单打独斗的探索,大大加快了成为‘新名校’的成长速度。”
如果说,创办之初江南实验学校作为名校集团化的受益者,实现了高起点办学,很快成长为滨江乃至杭城的新名校。而发展壮大后,江南实验学校呼应着滨江人口增长与城市发展的节奏,成为驱动区域教育均衡的引擎,大力推进名校集团化,这中间也经历了1.0版、2.0版向3.0版的跃升。
2010年,江南实验学校改制为公办,隔年因学生人数增加,学校启用月明校区,江南实验学校教育集团也正式进入“1.0”时期。2017年,集团内滨和小学、滨和中学相继建立,2020年,西兴中学乘势加入集团。三所学校以江南实验为核心,各自拥有独立法人,开启了不同法人模式下的“宽松型”集团化办学的“2.0”阶段。
2021年7月,滨兴学校正式加入集团,自此集团发展迈向3.0阶段,开启同一法人模式下的“紧密型”集团化办学探索。此后,集团还“孵化”了新校江晖小学、北塘河小学,形成了 “宽松型”和 “紧密型”成员校兼有的“一体两翼”发展之路。
从开新校区、吸纳周边学校,到自己“孵化”学校,社会上也曾有疑问:“集团化步子迈得太快,会不会让‘牛奶变稀释’?”
“牛奶不仅不会稀释,反而会越来越醇。”在江南实验学校第三任校长金晓东看来,相较于单纯“量”的扩张,江南实验的集团化模式更注重成员校的内涵发展,“通过文化同源、管理同频、师资同系,来提升整个集团的品质。”
文化同源,即为成员校植入“江南DNA”,让理念统一、文化共融,合作共进;管理同频,即向成员校输出管理团队,让江南实验成熟的管理体系能更好地在成员校实现嫁接;师资同系,即让老师和教学资源在集团校间流动,成员校的教研也经常放在一起,不同学校、学科的老师们开展“头脑风暴”,共研、共磨一堂课。
从起初一所单体校,发展成为有七个成员校、近万名学生的滨江“教育航母”。成员校中滨和小学、滨和中学以及西兴中学,如今又各自发展壮大,成立了滨和教育集团。江南实验的这20年,是杭州教育“名校孵化新校、新校成长为名校” 的缩影,它带动着滨江区乃至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真正实现了“办好一所校、带动一片区”的教育愿景。
关键词:特色化育人
在摸索中深化特长 为每位学生找准成长航向
前不久结束的2025年无人机竞速世界杯上,江南实验学生魏依斩获女子组冠军,成为入围公开组八强的唯一女子选手。去年,学生董兆昕入选中国无人机国家集训队,参加了在杭州举办的FAI世界无人机竞速锦标赛。再往前,学生张允辰所在队伍在全国航空航天模型(室内项目)锦标赛中夺得团体第二,他成为首位在小学阶段无人机项目上晋升国家一级运动员的学生……
伴随着浙江发展低空经济,全新的 “风口” 之上,一艘教育“航母”,缘何培养出如此多顶尖“飞手”?答案就藏在学校孕育了二十年的“课程哲学”中,老师们每每提及它,都会叫出一个响亮的名字——“江南四院”。
何为“江南四院”,它是一个践行“整体差异性发展与立体全面性发展相结合”理念的育人平台,下设科学院、文学院、艺术院和体育院,四个院开设总计80多门课程。像科学院就有机器人工作室、信息学奥赛工作室、车模工作室、航模工作室等。每到开课时间,4000多名孩子就会奔赴各自选择的课程,学校给这个充满热爱的时段取了个颇有诗意的名字——“江南踏歌行”。
当前,社会上很多人把“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挂在嘴边,但金晓东和江南的老师们却始终笃信:“天生我材必有用,每一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在学生学业成绩持续名列杭州市公办学校前列的同时,江南实验坚持五育融合,推动孩子差异化发展。“江南四院”就是一个很好的载体——
在小学1—3年级,学生有12次机会选择拓展性课程,发现自己的兴趣爱好;到了4—6年级,学生们把兴趣、爱好固化下来;升入初中,再把它转化为特长。有了9年的铺垫,孩子可以带着特长在高中强化,甚至在大学阶段深化为专业,步入社会后转化成为之奋斗的事业。
经过了“江南四院”的不断尝试,一茬茬学生发现了自己的一技之长,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像学校2021届毕业生周子诚,一年级参加了学校的足球课,兴趣被点燃,小学初中皆为校足球队成员,高中在杭二中担任足球队队长,不久前以优异的成绩被浙江大学录取。“五育并举综合发展,在周子诚身上就是生动的实证。”金晓东自豪地说。
学生的卓越表现与学校相互成就。这些年,学校累计培养国家一级运动员近30人,二级运动员近80人;仅去年,学校足球队先后获杭州市市长杯中学男子组冠军、浙江省足球协会青少年室内五人制足球锦标赛冠军及浙江省青少年足球联赛男子U15冠军等荣誉;航模、无线电测向社团获国家级奖项20项,无线电测向社团连续5年包揽省赛冠亚军;学生自主设计的“足球训练数据监测系统”,获浙江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在省市艺术节评比中,学校实现多年参与人数最多、类别最多、获奖数量最多的纪录;少年文学院社刊《江南》被评为全国优秀校园文学报刊……学校也成为目前杭州市唯一一所集齐科技、体育、艺术特色学校三项荣誉的学校。
“‘时时关怀,常常温暖’常被江南的老师们挂在嘴边,我们很珍视孩子宝贵的兴趣爱好与特长,让孩子在9年的时间里,自主选择、充分发展,这也是学校为孩子的将来,设计的一条完整的人生规划之路、幸福人生之路。”金晓东说。
关键词:国际化视野
办好国际窗口校 向世界传递“中国好声音”
今年2月,江南实验学校与比利时弗兰德省巴纳姆学校进行了一次线上互动。时区与文化的不同,并没有阻拦江南实验的孩子和世界的连接。
当学生朱思睿用流利的英文分享了学校的志愿服务活动后,镜头那边的比利时学生们,纷纷竖起了大拇指:“What a warm school!(真是一所温暖的学校)”
说起和巴纳姆学校的结对,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
2022年9月,浙江省与比利时西弗兰德省人文交流活动,计划在江南实验学校举行。彼时学校与巴纳姆学校在前期刚刚接触。通常,跨国的两所学校建立结对,需经过长达几个月的深入沟通,才能达成意向。而江南的老师火速整理材料,以邮件的形式发送给对方,功夫不负有心人,在9月29日凌晨收到了回复:“一所多么令人惊讶的学校!我们万分期待29日的签约。”
“后来在双方学校的互访中,我们才知道,当初打动巴纳姆学校的不只是一封邮件,而是江南实验基于国际理解教育的育人实践。”金晓东说。
作为杭州首批教育国际化示范校、浙江省国际理解教育联盟校,江南实验从“出生之日”起就烙下了国际理解教育的印记。而这份印记首先就体现在课程上——
学校打造了ICS国际理解课程群落,课程贯穿一到九年级。比如,一到三年级,传承经典,诵读国学经典,做中华好少年;四到六年级,放眼世界,了解奇妙世界,做世界小公民。七到九年级,传播文化,了解传统工艺,做文化传播者。
在教育国际化浪潮下,江南实验还引进了多位外教。他们不单纯教英语学科,还参与到美术、体育、意大利语、法语等各类课程中。外教们以母语者的身份陪伴学生一起成长,创造一个自然的双语环境。多国语言、各种肤色、多元文化以及不同教育理念的碰撞,可以让学生们在校内,就能在国际性课程上慢慢培养自己的国际理解。
“让孩子了解传统只是第一步,放眼看世界是第二步。真正的国际理解教育,还需要我们将传统文化传播向世界,毕竟‘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也是一所‘国际范’学校的使命所在。”金晓东介绍。
近年来,在推进教育国际化的过程中,江南实验的“朋友圈”也越来越广。学校与英国、新西兰、加拿大、法国、比利时、日本等12个国家的学校签订结对协议,开展友好交往。而学校也抓住每一次交流的机会,讲好中国故事。去年11月,江南实验就接待了新加坡师生团,两国学生共上一堂语文课,体验中国诗词的美。在亚运百天倒计时时,江南实验的学生制作了“亚运在我身边”的Vlog,向比利时姊妹校的师生介绍了亚运会场馆,打开了比利时学生认识中国的一扇窗。
请进来的同时,也要走出去。在学校的托举下,一茬茬学生走向世界。学校的民乐团远赴悉尼歌剧院、英国爱丁堡参加演出,合唱团赴维也纳金色大厅演出。两个月前在希腊举行的WRC世界机器人大赛上,代表中国包揽初中组和小学组的冠亚季军,这也是学校第九次蝉联冠军,在国际舞台上唱响“中国好声音”。
不光学生,江南实验的老师也积极投身“文化出海”。2017年,老师们配合国务院华侨办发行的官方华文教材《中文》,录制了36节华文示范课,帮助海外华文教师。也有不少老师直接到西班牙、意大利、奥地利、澳大利亚、巴西、美国等地的中文学校交流,让当地华侨从小就开始学习中华文化,培养学习兴趣,增进文化认同和民族自豪感。
“卓越的江南人、杰出的中国人、优秀的世界人。”在金晓东看来,这不仅是学校的培养目标,更是江南实验二十年教育实践所指向的未来。
迈向下一个二十年,对标世界一流教育 为高水平打造 “教育硅谷”贡献江南力量
集团化、特色化、国际化——这三大维度,共同勾勒出江南实验过去二十年的发展轮廓,也凝聚了一所区域名校在服务地方发展与助推教育强市建设中所探索的宝贵经验。
二十年,既是一个里程碑,更是一个新起点。站在“十五五”规划的新征程上,这艘教育的“航母”将驶向怎样的未来?
我们将继续秉持“合作共进、和而不同”的办学理念,将“江南DNA”深度融入集团校治理与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特色共享与资源优化,为“教育共富”贡献更多力量。
我们将持续发挥九年一贯制的育人优势,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个性发展,帮助他们走上自主选择、充分成长的幸福之路,真正实现“幸福的人生起点”这一办学初心。
我们还将坚守“开阔的国际视野”,不断深化教育国际化实践,培养更多兼具“高新特质”与“全球格局”的优秀人才。
立足滨江、服务高新,江南实验将以世界一流教育为标杆,全力提升教育现代化水平,为高水平打造 “教育硅谷”品牌、树立“硅谷教育”典范贡献坚实的“江南力量”。
本版图片由江南实验学校提供
盛达优配官网-配资十大平台-可靠股票配资网-证券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