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歼-11D战斗机的来龙去脉
关于歼-11D战斗机的传闻并非毫无根据。早在2015年,知名军事杂志《汉和防务评论》就曾报道,中国空军正在研发一款全新的歼-11D战斗机,且该项目已持续多年。同年4月29日,网络上首次曝光了歼-11D的首飞照片,机身编号为D1101,这被外界猜测为中国空军可能大规模列装该型战机的信号。然而,自2016年起,歼-11D的消息突然中断,后续再未出现飞行测试的相关影像。如今,中国空军已装备数百架隐身战机,甚至多款六代机也已首飞,歼-11D项目显然早已终止。
为何歼-11D未能列装?
既然歼-11D已成功制造原型机并完成首飞,为何最终未能服役?问题并非出在性能上。事实上,歼-11D的制空能力并不逊色于2016年开始列装的歼-16战机,后者的首飞时间(2011年)甚至更早。歼-11D的“生不逢时”才是关键——如果它在2010年前后问世,或许还能获得一定数量的订单,但到了2015年,它的定位已变得尴尬。
展开剩余72%定位模糊,竞争激烈
2017年前后,中国空军陆续列装了歼-10C、歼-16和歼-20三款主力战机。当歼-11D首飞时,这些机型已趋成熟,量产计划毫无悬念。相比之下,歼-11D的定位显得模糊:与多功能战机歼-16相比,尽管两者制空能力相当,但歼-16还具备对地、对海打击能力,功能更全面;而作为空优战机,歼-10C和歼-20已足够胜任。若歼-20的列装推迟几年,歼-11D或许能与歼-10C形成高低搭配,但现实是歼-20已成熟,歼-11D的列装必要性大大降低。
备选方案的宿命
歼-11D的研发初衷可能是作为“保险”。如果歼-16或歼-20在研发中遇到重大延迟,歼-11D可作为备选方案快速顶上。毕竟,它基于歼-11B升级而来,换装了与歼-16相当的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研发难度更低,风险更小。然而,随着歼-16和歼-20的顺利推进,歼-11D失去了用武之地。
产能与成本的权衡
2015年前后,沈飞的生产任务已十分繁重,既要量产歼-15、研发改进型歼-15D和歼-15T,还要大规模生产歼-16。在这种情况下,定位冗余的歼-11D自然难以挤占宝贵产能。此外,同期中国从俄罗斯引进了24架苏-35,这一选择更为务实——在歼-10C、歼-16和歼-20尚未形成规模时,苏-35能快速填补战力空缺。若坚持推进歼-11D项目,量产列装至少要等到2020年后,无法满足短期需求,且小批量生产的成本效益远不如直接引进苏-35。
歼-11D的精神续作:歼-11BG
尽管歼-11D未能服役,但其技术成果以另一种形式延续。歼-11BG作为歼-11B的深度升级版,配备了先进雷达、航电和武器系统,制空性能甚至超越苏-35。由于中国空军现役歼-11B数量超过300架,对其进行升级改造,远比重新生产数百架歼-11D更高效、更经济。因此,歼-11BG成为了歼-11D理念的最终实现者。
发布于:天津市盛达优配官网-配资十大平台-可靠股票配资网-证券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