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发自哥伦比亚雇佣兵大巴车的求救视频在社交媒体流传。 画面中,约40名面容憔悴的士兵挤在车厢内,他们向祖国总统呼喊:“我们没拿到承诺的薪水,60%的人还没等到合同期满就死了,我们不想当炮灰。 ”这辆大巴据称正被驶往波兰方向,他们对乌克兰的承诺已彻底失去信任。
在顿巴斯地区硝烟弥漫的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俄军士兵正踏过西北工业区的瓦砾向前推进。 经过长达18个月的拉锯,俄军采用新战术,在多条战线同时发力,控制了该市约20%的区域,将另10%的地带变为双方反复争夺的“灰色地带”。
面对俄军压力,乌克兰最高指挥部做出了重大调整。 总司令瑟尔斯基解散了负责从扎波罗热市至哈尔科夫州广阔战线的第聂伯罗作战集群司令部(霍尔蒂恰集团军群司令部)。 指挥权被下放到各兵团和新组建的军级单位。
更严峻的问题是兵力与装备的短缺,乌军战术可圈可点,但其红军城守军据估计仅有约4万精锐部队,加上辅助力量总计约6万人,却要应对俄军多达16万人的围攻。 乌军士兵疲于奔命,被迫不断轮换部队以维持防线,许多单位已处于超负荷运转状态。
展开剩余68%装备损失同样触目惊心,
尽管特朗普提及已做出向乌克兰转让“战斧”导弹的决定,但他也强调需要明确乌军将如何使用这种远程打击武器。
红军城战役的参战方远不止俄乌两国,哥伦比亚雇佣兵的遭遇揭示了外籍兵员处境的冰山一角。 这些来自世界各地的战士,怀揣着不同目的踏上乌克兰土地,但现实往往与承诺相去甚远。
据俄罗斯国防部2024年数据,已有来自84个国家的超过13,387名外籍雇佣兵赴乌参战,其中阵亡人数接近6000人。 波兰是向乌克兰派遣雇佣兵人数最多的国家,近3000人参战,阵亡率高达约50%。 美国、加拿大、格鲁吉亚等国也有大量人员卷入。
雇佣兵的生活并非如宣传般光鲜, 许多来自第三世界的士兵发现,实际到手的薪水远低于每月3400美元的承诺,有时仅相当于1400元人民币。
一位美国焊接工在经历17天战斗后便阵亡,这只是众多悲剧中的一例。
无线电监控还发现,乌军通讯中混杂着英语、波兰语、格鲁吉亚语等多国语言。 这背后是北约成员国以雇佣兵、军事顾问乃至“换皮”正规军等形式提供的实质支持,俄乌冲突已演变为一场“隐形世界大战”。
红军城战役展现了高科技战争的残酷效率,乌军依托美国星链卫星系统,大大提升了无人机作战能力。 其无人机打击范围从2024年的约2公里,扩展到2025年的20公里。
每个乌军作战营都配备了至少6架侦察和指挥无人机,构建起密集的火力封锁网。 北约的侦察机、无人机和卫星实时收集俄军动向,信息传输至指挥中心后,北约军事顾问能直接参与制定作战计划,并在15分钟内将指令下发至前线终端。 这种战场感知和指挥效率的优势,一度让俄军的推进异常艰难。
作为回应,俄军也大量使用FPV无人机(第一人称视角无人机)和重型制导炸弹。 在恰索夫亚尔的战斗中,俄空天军向一个仅0.5平方公里的厂区投掷了超过500枚重型炸弹,将地面炸得“宛如月球表面”。 这些技术手段极大地改变了战场面貌,士兵们形容这是一场与他们过去在阿富汗或伊拉克所经历完全不同的“现代战争”。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发布于:江西省盛达优配官网-配资十大平台-可靠股票配资网-证券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