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杨斌国
一、停火协议:在 “打不动” 的绝境中诞生
2025 年 10 月埃及沙姆沙伊赫谈判达成的停火协议,本质是双方历经近两年消耗战后的 “止损选择”。从冲突烈度看,截至 2025 年 3 月,加沙地带已有超 5 万名巴勒斯坦人死亡、11 万人受伤,以色列虽未公布最新伤亡数据,但被扣押人员家属持续在特拉维夫集会施压,国内厌战情绪高涨。军事层面,以军 2025 年 5 月宣布的 “全面控制加沙” 计划因哈马斯游击战陷入僵局,而哈马斯也因加沙基础设施全毁、人道主义通道被封丧失持续作战能力。
更关键的是斡旋方的推力升级:美国特朗普政府将停火与其中东战略绑定,卡塔尔、埃及则投入 “全天候调解”—— 仅 2025 年就先后在多哈、开罗召开 7 轮谈判,最终以 “20 点计划” 为框架促成共识。正如以色列总理办公室所言,此次谈判已从 “政治博弈” 转向 “技术性落实”,双方都清楚 “再打无利可图”。
展开剩余74%二、协议核心:三重利益的艰难平衡
(一)人员交换:用 “生命清单” 换时间
协议延续 2025 年 1 月停火的 “分批交换” 模式,但规模与条件更具突破性:哈马斯承诺释放所有幸存被扣押人员(含外籍人士)并交还遗体,以色列则需释放包括法塔赫领导人巴尔古提在内的 “高级别囚犯”,首批交换已在协议生效 48 小时内启动。对比前序协议,此次交换比例从 1:30 升至 1:50,以色列释放总人数预计超 2000 人,创冲突以来最高纪录。
(二)撤军与治理:最敏感的 “双轨谈判”
哈马斯提出的 “撤军与释放挂钩” 成为谈判焦点:要求以军在 60 天内完成加沙全面撤军,最后一名被扣押人员获释需与撤军终点同步。以色列则坚持 “分阶段撤军”,要求保留人道主义物资分配控制权。治理权方面,双方同意成立 “巴勒斯坦独立委员会” 接管加沙,但哈马斯明确反对布莱尔主导的国际监督,要求阿拉伯国家参与协调。
(三)国际保障:10 亿美元援助背后的监督网
协议设立由美、埃、卡、联合国组成的 “四方监督委员会”,配备卫星监控与地面核查团队,对停火区域实施 24 小时监控。美国承诺提供 10 亿美元专项资金,分五期支付用于加沙重建与停火监督,资金使用需接受国际审计。这一机制试图规避 2025 年 3 月停火 “无监督失效” 的前车之鉴 —— 当时以军以 “哈马斯重整军备” 为由重启攻势,导致 1350 人丧生。
三、和平迷局:停火之下的四大隐忧
(一)信任赤字:两次违约后的 “脆弱共识”
哈马斯首席谈判代表哈亚直言,以色列 2025 年 1 月和 3 月两次违背停火承诺,使其 “难以相信任何口头保证”。协议虽明确 “违约即终止” 条款,但以军仍在加沙边境部署 3 个装甲旅,哈马斯也未公开销毁武器库存,双方都在为 “最坏情况” 留后手。
(二)外部势力:摇摆的 “利益天平”
美国的态度暗藏变数:特朗普宣称 “有真正机会实现中东和平”,但未明确撤军保障的具体措施;沙特、土耳其等地区国家虽呼吁停火,却在加沙重建份额上争执不休。更值得警惕的是,以色列极右翼政党已公开反对协议,称其 “出卖国家安全”,可能影响后续议会批准流程。
(三)民生黑洞:500 万人生存危机待解
加沙地带已陷入 “人道灾难临界点”:90% 人口缺乏清洁用水,70% 建筑被毁,联合国数据显示需至少 300 亿美元才能完成基础重建。协议虽开放 12 个人道主义通道,但以军仍控制北部口岸,援助物资能否直达平民手中存疑 ——2025 年 3 月曾出现 “援助被截留” 事件,直接引发冲突重启。
(四)终极问题:绕不开的 “两国方案”
协议对耶路撒冷地位、难民返回等核心议题仍 “避而不谈”,仅模糊提及 “重启和平谈判框架”。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此前公开否认 “两国方案”,哈马斯则坚持 “巴勒斯坦建国” 底线,这种根本性分歧若无法弥合,停火终将沦为 “暂时休战”。
核子猎潜艇评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
发布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盛达优配官网-配资十大平台-可靠股票配资网-证券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