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最近罗永浩跟西贝杠上那事儿,朋友圈、微博全在聊,连吃饭的小伙伴都拿这事开玩笑,真的是火出圈了。你看,这事要搁几年前,就是个网红吐槽下饭店、饭店回两句顶多了,哪用得着到处曝光还上新闻发布会、动不动就要打官司?但为啥这回就闹这么大,背后原因其实挺有意思,我觉得咱们可以好好唠唠。
其实,事情一开始也简单。罗永浩吃了顿西贝,觉得菜不是现做的,怀疑全都是预制菜,还嫌贵,说得挺直白的:贵也就算了,你全上预制菜糊弄谁啊?太恶心了。这意思就是说,现在餐饮业坑人呗,该有现炒的不现炒,全用工厂配好的菜,省工夫省人工,顾客又多掏钱,这买卖太黑了。他还顺带建议国家立法,强制饭馆标注用没用预制菜,这可真算是戳到现下很多吃货的心坎里了。
你说预制菜,它到底是啥?其实这词儿最近两年成了热议话题,大家说得有点玄,其实说白了,就是工厂提前处理和半成品,饭馆直接加热或者简单炒炒就上桌的那种。为啥餐饮业现在预制菜多了?一来人工贵,二来用工难、流动性大,三来效率快,连锁店复制方便。你比如说一个厨师得干一两年,才能手熟,那预制菜丢进去加点作料就能装盘,哪有不干的道理?开店的都说“标准化”,追求快钱,哪还管你是不是家常味,反正出品一样。
但顾客买单的时候,心里就开始不乐意了。我自己交钱进饭店,还觉得自己吃的是什么大厨拿手菜,谁想着其实就是流水线产品,一加热冒两个气、撒点葱花就拉倒?心里头总觉得被骗了,这种心理落差现在越来越强烈,尤其是北上广深这几个大城市,大家嘴刁,讲究健康、新鲜。再碰上“预制菜”这几个字,仿佛一下找到了新地图,谁家出事都要扒一扒。
所以罗永浩这么大嗓门一嗓子,就炸锅了,朋友圈一溜烟全开始转这个事儿,不仅“预制菜”上热搜,连西贝也跟着“预制菜”挂钩了。本来大家看西贝,觉得起码是质量有保证的连锁名牌,结果你一说全用预制菜,这形象一下子坍塌。西贝估计自己也吓了一跳,这损失形象、营收大了去。
你看西贝的回应也是强硬,开发布会澄清说,“没有一道菜是预制菜”,按国家六部门2023年出的定义,咱们不沾边儿啊!他们还原现场,说那天罗永浩和同事点了15份菜,就剩两道没吃完,当时结账时还说“挺好”。但罗永浩直接怼了过去,说“那就更厉害了,如果不是预制菜,能做得这么像加热的味儿,肯定是高科技。”表面上说是夸,实际还是在讽刺。你说这事儿要咋化解?我看分成两头看。
首先,罗永浩这波操作,其实说出了大多数消费者的心声。现在大家都怕上当,被“预制菜”糊弄。花的钱不比街头小吃少,结果吃的还没街边好。这种担心其实很正常,尤其是用了“预制菜”还装现炒、收你高价,谁心里不膈应?这个问题放眼整个行业很多店都存在,即便西贝没用预制菜,但你厨房流程标准化、半成品多,顾客也未必能分清楚。你如果都工厂里配好了,拿到店里一热,这跟“预制菜”有多大差别?本质上就是人人都想高效率挣快钱。但你要是不说实话,非说是老师傅现炒,那就是欺骗了。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看西贝,这件事不光关系到他们自家声誉,其实还牵涉到整个餐饮业的生存模式。这些年餐饮智能化、标准化,已经是再正常不过的趋势。尤其疫情后,招工难、人工贵,厨房标准化、批量化成了大势所趋。你要全现炒现切,成本真扛不住。而且像西贝这样上规模的连锁饭店,如果完全放弃标准化,质量根本保证不了。预制和半成品不是原罪,厨房高效率、减员增效的逻辑站得住脚。问题是你得给顾客讲清楚,这菜是啥来路,别让人有被糊弄的心理。
就这次罗永浩举报和西贝反击的事儿,我觉得其实能看出现在舆论环境下大家对餐饮业的不信任在升级。西贝态度强硬,是怕引导舆论一边倒,同行一样跟着遭殃,这思路其实没错。你如果任由消费者以为,每个中高端饭店都是用预制菜赚高利润,那以后还谁敢去吃?招牌全砸了。这不止是西贝一家品牌形象问题,是整个行业的危机。所以饭店拼了命要澄清,自证清白不为过。
至于说西贝要起诉罗永浩,是不是故意借机营销,这个参半。你说真的为那几句牢骚话上纲上线吗?照理说名人能带来那么大关注度,免费广告都求不来。但仔细想想,某些程度上,也是为了儆猴给同行看:你不能谁都来泼一身脏水,来就给你点颜色瞧。这样才能挡住后来者,别动不动就说别人“全是预制菜”搞舆论战。这个诉求不难理解,品牌就是命根。
但你说真能告赢么?恐怕也难。言论自由,你要让公众人物啥都不许说,那就不现实。再说了,谁能真拿切开的肉、调好的调料算“预制菜”?标准模糊,执法本身难。其实西贝更希望的是通过起诉这个动作,吓吓别人,也让对方收敛点。再说罗永浩自己也不怂,又发微博要买专业设备来检测什么时间做的菜,还半开玩笑地说“感谢大家帮忙转发”。他本人就靠流量吃饭,这波对喷,还真能涨一波粉。
你要问我怎么看这个事,其实别光盯着谁对谁错,最关键的还是要逼着行业正视老百姓的诉求,谁都不想花高价吃半成品流水线。你开门做生意,不管用不用预制菜,把话摊开也行,真材实料也好,别让顾客心里觉得吃亏受骗。舆论要的就是个真相,就算用了预制菜,也要降低价格、服务到位,只要你明码标价,合情合理,谁也说不了啥不是。
你看现实生活里,谁家不图方便偶尔买点速冻饺子、中午泡个饭烧个菜?预制菜自家用都能接受,为啥在大饭店里就变成原罪?说到底,其实就是价格和知情权的问题。买得起高价单的,想着得吃点新鲜现做的东西;普通消费者怕被忽悠,想知道花的每一块钱都值。别把消费者当傻子,也别把预制话题妖魔化。
最后,这事情怎么看都逼着餐饮行业该“透明化”了。你不标注清楚,靠“口味还原”糊弄,迟早要被挑出来。大家都是互联网社会的人,有点啥都挡不住舆论。在我看来,西贝和罗永浩这波互怼,谁都不亏,倒是给行业提了醒,也给消费者提了气——咱以后吃饭,能多点选择、看得明白,谁也别觉得理所当然了。你说以后要立法强制注明预制菜没?还真说不准。这年头,大家都得适应变化,不然被淘汰的就是自己。
总的来说,这次风波看着是炒作,其实关乎行业生存。要让老百姓买得清楚、吃得放心,企业还想吃长久饭,就得把话说透,别糊弄。以后再碰见啥“预制菜风波”,估计就不是曝光一家两家的事了,都得端出来晒晒太阳——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挡不住。
一句话,别拿消费者不当人,也别把流量当底线,踏踏实实做菜、明明白白卖账,大家都好过。罗永浩能火、能红,就是因为他说了普通人的心里话。企业要想红得长久,就得接地气,把百姓的心里话当回事。
我们坚持新闻真实性、客观性,同时倡导正向价值观。如有内容调整需求,请提供依据以便妥善处理。
盛达优配官网-配资十大平台-可靠股票配资网-证券杠杆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